加快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力打造长江咽喉枢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亚博足彩app_沙巴博彩公司-体育在线网录制的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周旺成。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宜昌市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今天的访谈开始之前,我很荣幸为大家介绍今天做客我们访谈间的嘉宾: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永军,陆局长,欢迎您!首先请您给我们正在观看节目的网友们打个招呼。
陆永军:主持人好,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网友长期以来对宜昌交通运输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有这么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向大家介绍近些年宜昌交通发展情况,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宜昌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高效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长江咽喉枢纽”,请您谈谈对这一目标定位的体会,以及它对宜昌意味着什么?
陆永军: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所谓咽喉,就是必经之地;所谓枢纽,就是四通八达。我先从交通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一下宜昌的区位。
立足湖北——宜昌承接大武汉,带动鄂西南,是“宜荆荆”都市圈的核心引擎。 宜昌2.11万平方公里,从东至西、从北至南均约180公里,这里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0%。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东部水网密布、西部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68.5%,其中74%为受保护的天然林。海拔最高点是兴山仙女山2427米,最低点是枝江杨林湖35.1米,高差达2400米。有12.6%的土地为基本农田,并且星罗棋布。超过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432条,纵横交错。交通作为线性工程,必须以小坡度、大半径的地表重塑,逢山开隧、遇水架桥,跨越这些江河水系、高山峡谷,将宜昌与外界连为一体。
纵观长江——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干线通航里程232公里,约占长江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宜昌港是全国内河36个主要港口之一,2021年吞吐量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葛洲坝以上,两岸视野可及处,是三峡风景名胜区。葛洲坝以下60公里,是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可用于发展水运的黄金岸线主要集中于宜都和枝江。宜昌是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枢纽所在地,三峡河段日均待闸船舶约600艘,每年过闸船舶近5万艘,2021年实现过闸量1.46亿吨。水运的经济性,是长江经济带最大的竞争优势,让物流量回归,在现实的三峡区域,显得尤为迫切。
放眼全国——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678”通道布局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约10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宜昌位于长江主轴和“二湛”通道十字交汇的节点。宜昌在中国第二、三阶梯交接点,这个阶梯带,也是高差突变带。宜昌总体山势西高东低、褶皱分明,沪蓉、沪渝高速宜昌段,是两大通道上桥隧比最高、最后贯通的路段。宜昌与张家界两大旅游城市,垂直于武陵山横向褶皱,直线距离仅200公里,但千百年来无甚交集。
在这种交通区位下,宜昌通则长江通、中部活则全盘活,国家明确支持宜昌做大做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我们必须将宜昌的区位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既要发挥区位特点,整合资源优势,创新管理能力,丰富服务功能,多方形成合力降低物流成本,又要联动沿江省市,强力争取三峡翻坝成为国家战略,推进三峡航运实现新突破。
主持人:去年底,“强健立体交通筋骨”写进市第七次党代会决议,交通成为全市“强产业、优功能、壮筋骨”三大主战场之一。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请问,我们宜昌交通“壮筋骨”有什么样的目标?
陆永军: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我们研究制定了“壮筋骨”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为:加快建设“三纵三横六方向”铁路网、“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五纵七横”干线路网、“一干两支四库”高等级航道网,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架构“枢纽上的城市群”,开启“高铁时代”,建成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确保五年完成投资1800亿元,力争突破2000亿元。
主持人:加快建设四张网、融入2个圈、完成投资1800亿元的目标很明确,也很令人振奋,请问交通运输部门针对这些目标有什么举措来确保实现?
陆永军:主要是以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翻坝转运体系、内畅外联网络体系为重点,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尽快形成南北突破、东西共进、通江达海的交通新格局。
一是建强铁路主动脉。稳步推进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建设,加快建设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研究推动“江铁海”中西部联运新通道规划及焦柳铁路扩能改造,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三峡枢纽茅坪疏港铁路、姚家港化工园田家河片区铁路,加快推进市域(郊)铁路和三峡旅游观光轨道前期工作。
二是优化高速公路网。优化“十线三环”蛛网式高速路网布局,架构“中心成环、区域成网、跨江联通、周边多向放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开工建设城区高速环线西段、沪渝高速宜昌跨江复线,中心城区快速环线由“C”变“O”。加快建设宜来高速宜昌段、呼北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当阳经枝江至松滋高速,开工建设襄宜高速宜昌段、十宜高速兴山至长阳段,加快推进汉渝高速宜昌东段和西段、十宜高速兴山段、十宜高速长阳至五峰段,高速公路全向辐射。推进枝城长江公路大桥及其高速接线,助力东部新城跨江发展,助推当阳、枝江、宜都、松滋4个百强县跨区联动、强强联手。建设东艳路、陡山沱、枝江百里洲、秭归沙镇溪、红花套、枝城等6座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县市垂江联通双通道,东部未来城、百强县市聚集区拥江双循环。
三是提升国省干线网。全面优化路网结构,实现路网结构和技术等级优良,为高效、低碳运行提供基础支撑,加密改造“宜荆荆”城市群干线通道,大幅完善“五纵七横”干线路网,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通省道,东部县市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快速直达,中心城区一级公路连接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入口,西部山区二级公路连通、一级公路上高速。
四是升级水运新优势。配合国家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有序推进宜昌至武汉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提升长江干线宜昌段通航能力。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快白洋、茅坪、江南油品管道翻坝等码头建设,加快推进宜昌三峡游轮母港交通强国示范工程,构建“一主四副”游轮港格局,加快姚家港、枝城等作业区核心码头建设,促进区域港产城融合发展。
五是架构航空大走廊。全力推进以三峡机场为核心经济体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进一步做大客货规模,增强航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航线网络,增强航空通达性。加快三峡机场国际航站楼改造并通过国家口岸验收,实现航空一类口岸全面开放。按“一远一近两中心”通航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枝江、兴山等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推进宜都通用机场前期谋划工作。
主持人:今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任务部署,要求重点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请介绍一下,宜昌交通对此制定什么重大战略?
陆永军: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7月份,宜昌、荆州、荆门三市召开了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一次联席会议,三地交通部门联合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联席会上,我市提出了新干线、新网络、新交旅、新航运、新空港、新联盟“六新”目标,实现综合交通跨区域联动、多领域竞进、全地域辐射,致力于打造“枢纽上的都市圈”。
一是“新干线”高铁大动脉。即打造“一环七射”高铁大动脉,内圈构建“△”型高铁环线,对外通过7条射线高效直达全国重点城市群,实现宜荆荆都市圈15分钟通勤,长株潭、中原城市群3小时直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都市圈5小时通达,让宜荆荆都市圈快速融入国家高铁网络体系。
二是“新网络”高速大骨架。即打造“六纵六横”高速大骨架,完善都市圈中心城区高速绕城环线,加快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改造提升和复线建设,实现宜荆荆都市圈高速公路1小时通勤,所有县城10分钟上高速,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通行时段缩短到10小时以内。
三是“新交旅”慢游大环线。即打造“三廊两环”慢游大环线,串联宜荆荆都市圈39个4A级以上主要景区,打造湖北交旅融合一号风景道,实现主要景区15分钟上干线、30分钟上高速、环线跨区域一日游。
四是“新航运”水路大通道。即“强”航运枢纽节点,“全”水运发展业态,“优”航运服务保障,实现长江咽喉枢纽由“肠梗阻”向大通道的历史性跨越。到2026年,宜荆荆都市圈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集装箱量冲刺百万标箱,水上旅游客运量突破1000万人次,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000公里,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分担比例突破20%。
五是“新空港”航空双子星。即打造宜昌三峡机场和荆州沙市机场“双子星”,力争到2026年,“双子星”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20万吨,宜昌三峡机场向干线机场升级,跨入全国机场50强。
六是“新联盟”运输共同体。主要建设目标是组建立体客运、特色货运、高效协同三大联盟;实现“四共”,即产业共建、行业共治、发展共商、市场共赢。
主持人:近期,人们都在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注意到,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请问宜昌在建设交通强国方面有什么优势,该如何着手。
陆永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20年7月交通运输部批复了湖北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方案,宜昌重点承担内河航运、美丽公路、智慧交通、多式联运等试点任务。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交通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宜昌将在四个方面彰显交通优势。
宜昌宜“水”,打造三峡航运新优势。着力建设以翻坝转运、多式联运、工业输出、三峡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港口,建设三峡航运中心;建成服务“两坝一峡”核心景区、辐射长江及三峡库区支流的宜昌三峡游轮中心母港,打造以清江、香溪河等为试点示范的旅游航道样板;全面建成三峡库区岸电应用示范区,推动船舶港口绿色防污染体系建设、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
宜昌宜“道”,建设美丽公路新样板。以“三廊·九环”为重点,高品质建设一批“美丽宜道”,积极推动美丽公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互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扩大品牌效应,努力将“美丽宜道”打造成为宜昌城市新名片。
宜昌宜“智”,开创数智交通新动能。加快建设宜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着力打造数字交通“小脑”;试点打造智慧公交、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等项目,积极推动交通“新基建”率先发展;建成基于“MaaS”(出行即服务)理念的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丰富数智交通应用场景。
宜昌宜“联”,铸就多式联运新示范。大力发展物流中转业务,全面提升多式联运枢纽地位;完善“大分流”体系,畅通三峡翻坝转运体系;持续培育一批多式联运物流企业,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主持人:感谢陆局长!“宜昌通则长江通,中部活则全盘活。”综合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重构区域经济版图的“底盘”、引领对外开放的“指针”,稳增长促投资促销费的“压舱石”。加快建设长江咽喉枢纽,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宜昌交通正在处于大投入、大建设和大发展的黄金期,必将为宜昌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好了,各位网友,本期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一期访谈,再见!
陆永军:再见!